新万博体育,新万博

图片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/民政动态/市级动态
重庆如何以数字赋能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
日期:2025-05-15
字 号: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改革重点任务。近年来,重庆市民政局围绕社会救助保基本、防风险、促发展功能定位,整合资源力量,搭建信息平台,优化拓展“渝悦救助通”数字化平台应用,打通申请端堵难点,贯通管理端全链条,激活服务端大数据,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,以数字赋能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,着力构建精准高效、多元协同、智慧温暖的现代救助体系。

以数字化打通申请端堵难点

实现救助扩容提质增效

高效畅通申请是困难群众获得救助帮扶的关键,“渝悦救助通”平台以数字化理念将救助申请进行了全面重塑,推出极简申请模式,真正实现了“接诉即办”,为推动实现救助扩容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。

一是推行极简申请模式,拓宽救助“扩容”渠道。改革前,困难群众只能到救助服务窗口提交申请或者委托村(社区)干部代办,线下渠道存在申请难、流程繁、资料多、周期长等问题。改革后,“渝悦救助通”平台将救助申请与核对授权申请合并,充分发挥核对“看门人”作用。同时,救助申请入口经过电子授权过滤,筛除无效申请,实现“接诉即办”。改革以来,救助申请实现全天候接件,网上申请率达到99%,节约经济成本90%。

二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,强化救助“增效”能力。改革前,困难群众采用纸质核对授权,基层工作人员较难辨认授权真实性。改革后,“渝悦救助通”平台充分运用电子授权和远程授权功能,有效解决过去纸质授权身份校验难、异地确认难、资料审核难等问题。

三是衔接慈善资源参与救助,丰富救助“提质”内涵。改革前,由于慈善资源分散,困难群众获取慈善资源信息难,不同力量重复帮扶也时有发生,导致协同救助发挥不够充分。改革后,依托“渝悦救助通”平台,困难群众除申请政府救助外,还可线上申请慈善资源,实现慈善帮扶与基本生活救助高效联办。同时,对未获得慈善帮扶的困难对象持续进行监测,推动救助从单一政府救助向“物质+服务”综合救助发展。

下一步,重庆市将深化服务类救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不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,建立分层分类服务救助清单,针对低保、特困供养等低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,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保障服务内容,构建动态监测、需求评估、资源匹配、精准服务、监管有力的服务类救助运行机制,通过数字化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质效可控可溯,打造可感可及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。

以信息化贯通管理端全链条

实现救助效能大幅提升

“渝悦救助通”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打破数据共享壁垒,再造救助流程,创新监管模式,实现从申请、审核、救助到监督的全链条闭环管理,社会救助服务质效全面提升。

一是再造办理流程,救助服务跑出“加速度”。改革前,困难群众救助申请类型递交错误时,需要群众再次提交申请。改革后,全面推行“一次申请、分类办理”服务。将原低保、特困供养、低保边缘家庭救助、临时救助4个不同业务流程合并,由工作人员综合判定救助类型,困难群众不再重复提交申请资料。据统计,救助办理全流程共减少材料60%,平均办结时间从35个工作日缩至11个工作日以内。

重庆市铜梁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为土桥镇六赢村困难群众讲解“渝悦救助通”线上申请操作流程。

二是强化源头治理,监督管理打出“组合拳”。改革前,困难群众了解救助办理情况主要靠电话询问或现场查询,办理过程有信息差。改革后,构建“技防+制防”数字化监督新模式,技术上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,制度上建立数据交换共享、动态监测预警处置、业务经办及动态核查监管等制度。

三是集成系统平台,基层减负按下“快进键”。改革前,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存在多个子系统,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,人工参与环节任务较重,数字化信息收集、交互、处理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。改革后,强化制度设计,对救助经办系统、经济状况核对系统、动态监测预警系统进行集成,切实避免区(县)重复建设,减轻基层负担。同时,着力将业务办理向移动端延伸,通过移动端开展入户调查、开具救助证明、查询进度情况、完成资格认证等,基层工作效率大幅提升。

下一步,重庆市将推进动态监测平台迭代升级,打造动态感知智能预警系统。构建基于多维贫困指标的动态评估算法,融合医疗支出、就业波动、教育负担等数据,开发“阈值自适应”预警系统,自动校准收入骤降、大额刚性支出等预警线,实现从人工排查到智能感知的转变,探索建立社会救助AI智能咨询助手、全流程数字化档案、绩效评估五色图管理等场景,让救助服务更智能、更便捷、更精准。

以智能化激活服务端大数据

实现惠民便民可感可及

数字化改革是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,系统建设、数据归集、工作机制是数字化改革的核心,发挥大数据的作用,以大数据服务大救助是数字化改革的重中之重。

一是“信息核对+入户调查”掌握家庭经济状况更全面。改革前,通过困难证明材料、信函索证等核查方式,难以准确掌握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。改革后,完成电子授权,部、市、区(县)、镇(街)4级同步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查,48小时内出具核对工作报告,包含8项部级信息和50类市级信息,镇(街)启动入户调查,通过“信息核对+入户调查”,切实把便民服务办到群众心坎上。

二是“大数据+动态监测”发现潜在困难对象更智能。改革前,主要通过“铁脚板”入户走访摸排困难群众,存在排查不及时、不精准的问题。改革后,通过“铁脚板+大数据”,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,将16类人员共计308万余人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,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,生成32类监测预警提醒信息推送到相关单位,使帮扶需求得以精准匹配。

三是“救助一件事+幸福清单”落实惠民利民政策更高效。改革前,由于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,困难群众需向多个部门分别提出申请,存在多头申请、重复跑动和政策遗漏等情况。改革后,市民政局会同司法、住建、法院等9个部门(单位)推动14项“社会救助一件事”改革,实现与3级治理中心贯通运行,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链接资源开展联合救助、集成救助,形成“弱有众扶”的幸福清单,有效织密了社会救助的“大网格”。

下一步,重庆市将拓展“社会救助一件事”应用场景,聚焦困难群众在教育、就业等专项救助方面的迫切、高频需求,着力构建全面、高效、人性化的服务体系,推进全领域智慧办理。努力推动就业帮扶、困难职工帮扶、残疾人帮扶等救助,让更多救助事项纳入“社会救助一件事”联办范围,推动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向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类事转变,切实兜住、兜准、兜牢民生保障底线。